详细查看

根除“学术近亲繁殖”弊端
发布时间:2013-3-4 信息来源:教育观察网

文/张华

    近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引起社会热议。学科评估为业内各单位了解彼此间学科现状、促进自身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提供了参考数据,为学生选报学科、专业提供了参考信息,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各界了解有关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设的状况,这也是开展学科评估的根本目的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师资队伍与资源”指标中,评估对“学术近亲繁殖”现象有一定分值体现。

    学术领域特别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师资队伍与资源的“近亲繁殖”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教育行政部门就曾采取过一些措施予以规避,产生了一定效果;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顾海滨教授等人根据调查资料,得出中国大学的“近亲繁殖”程度数倍于海外同行,而且“越是知名度高的大学,其‘近亲繁殖’现象越是严重”的结论,这一话题再度引发讨论;最近两年,学术领域的“近亲繁殖”现象不但不见减少,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再度引发教育界以及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
 
    虽然能不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师资队伍与资源,但师资队伍与资源的“近亲繁殖”显然是阻碍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一颗“毒瘤”。师资的“近亲繁殖”,必然导致学术的“近亲繁殖”,滋生“学术江湖”;必然产生学术怪胎,妨碍学术创新,影响人才发展,对学科建设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问题在于,为何“人人喊打”,却“打而不尽”?为何这颗“毒瘤”蔓延之势“杜而不绝”?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既有文化传统的原因,也有社会观念、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没有形成一种避免“近亲繁殖”、促成良性循环的约束制度和运行机制。

    针对此,《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改善高等学校教师学缘结构,逐步减少和消除“学术近亲繁殖”现象;鼓励高等学校大幅度减少或者不从本校毕业生中直接聘任新教师,并逐步形成制度规范。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避免“近亲繁殖”的政策规定是产生了一定效果的。在目前高校办学自主权越来越下放的情况下,避免“近亲繁殖”恐怕更多地要依靠各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学科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为目标,摒弃陈规,割除偏见,制定出相应的规避“近亲繁殖”的制度。

    笔者和几个同学曾在哈佛大学参加某学术活动上,当介绍各自的教育背景时,谈及我们在某所国内大学读了本科、硕士、博士又留校参加工作,对方认为这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种情况在美国高校是绝不会发生的,他们在制度上和政策上就不允许。近些年来,我国教育国际交流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长江学者”等各项人才计划以及“2011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都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搭建起很好的平台,也为避免“近亲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育界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抓住契机,创新体制机制,借鉴海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与模式,根除“近亲繁殖”弊端,让学科走向一流,让教育走向一流。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乃蔡元培先生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教育理念,面对建设一流学科、避免“近亲繁殖”的呼声,从其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正当其时。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下一篇  教育部:今年重点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高考英语拟一年多考


特别关注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学习贯彻习
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十问十答
让脱贫成果惠及天山南北
韩正出席“一个星球”峰会并发表讲话
全面推行林长制
以优良作风书写非凡答卷
理论研究
这所高校学生创新团队为何屡屡夺冠
组织考试作弊,还说出于“好心”
1453个逾期科研项目将被清理 涉及北
暑期游学不能只“游”不“学” 家长切勿
全力提升教学质量是大学的强基工程
围观名校喜报混战:每份喜报,都是伤害
管理创新
高考3+3新政策落地,物理科目被“冷待
林郑月娥:平常心面对升中派位及中学文凭
“复合型”假期是孩子暑假的正确打开方式
400大学生借校园贷后玩消失 称“非法
山东高校学子挥泪跪别母校 校领导获悉赋
"刷脸"入校 北大清华人脸识别技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