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对大学生树立就业观念、规划职业生涯、调整择业心态、解决就业困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立足学校实际,通过“六个依托”,构建起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平台,保障大学生充分就业。 ——以“两课”课程教学为依托,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学校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1995年开始在学生中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概论”选修课,2002年课程改为必修课。2009年,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实行“10+8”模式:10课时课堂教学,主要讲授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制度、面试准备与技巧、签约流程以及毕业离校事项等;8课时以“就业创业大讲坛”为平台,邀请校内外专家、有关部门领导、业界成功人士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讲座。2009年到2013年,共组织开展了“就业创业大讲坛”198期,培训学生近6万人次。讲坛以其内容的专业性、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深受大学生青睐,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以《陕西师大:就业指导报告会场场爆满》为题进行了深入报道。此外,学校在学生大一期间开设《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选修课,采取职业生涯理论与网上测评相结合,生涯人物访谈与专家咨询约谈等方式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以热衷学生工作的教授专家为依托,成立“就业创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升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2010年初,学校成立了“就业创业专家咨询委员会”,聘任校内外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并热心学生就业工作的教授专家担任委员,为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规划提供智力支持,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供指导与咨询。2010到2012年,学校组织就业创业咨询专家分别以《班主任—心理健康·师生沟通·职业规划》、《修炼你的商业人格,提升你的商业价值》等为题,作专题报告20场,6000余名学生聆听报告。 ——以“教授接待日”为依托,安排教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从2009年10月起,学校实施“教授接待日”制度,每周19个学院安排19名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面向全校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面对面交流,解答学生人生理想、职业规划、求职困惑、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对促进学生认识社会、以良好的心态顺利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人员为依托,发挥密切联系学生的优势,构建常态化的咨询机制。学校根据学生就业进程,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答疑会、就业咨询会和报告会等形式的就业指导与咨询活动;同时,学院主管就业工作的负责人、辅导员坚持深入班级、走进宿舍,与毕业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全方位、多场合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解答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 ——以毕业生就业网为依托,加快就业指导的信息化建设,打造高效便捷的网络平台。学校就业网建于2000年,在搭建信息发布、就业监测等功能的同时,注重开发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功能。设置就业政策栏目,对国家和各省市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予以刊登,对学校的就业制度、程序及时发布;设置职业测评栏目,购买测评软件,方便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取向,合理规划人生;设置就业咨询栏目,网上答复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各类困惑、问题。2009年至今,共回复学生咨询8915条;设置网上课堂,对专家报告、就业相关音像及时上传,学生可在网上学习,及时掌握就业知识。 ——以就业指导学习材料建设为依托,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就业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学校不断丰富、更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材料,帮助学生在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更好地进行就业学习。根据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面对的困惑,学校连续十年编写《毕业生就业指南》,向全体毕业生免费发放;建立了拥有上千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励志图书的资料库,学生可随时查阅、自助学习。
下一篇 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在陕西三所高校调研指导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