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单位和任务承担院校,近年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组织全省20余家职教集团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的同时,紧紧依托陕西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多措并举,创新探索,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集团化办学四大突破。
形成系统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理论体系

装备制造业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概念模型
——“多元联动”的办学体制。通过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在理事会领导的职教集团基础上,确定了“四方高层聚力、高职院校牵头、理事会议决策、职教集团运作”的装备制造业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多元联动”体制,有效地突破了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体制创新面临的瓶颈。 ——“六措并举”的运行机制。在试点过程中,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开展对接对话,形成产教信息互通机制;传承工业精神,构建校企文化融通机制;实施内衔外接,推行多元立交运行机制;聚集各方优势,形成资源共享机制;服务集团企业,建立人才共育机制等举措的实施,总结形成集团化办学“六措并举”运行机制,引领陕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步入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集团化办学新模式。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携手陕柴重工等17家骨干企业、4家科研院所、11所职业院校,合作形成“校企一体、产教并举、中高衔接、区域联动”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为装备制造背景职业院校的集团化办学做出了示范。 ——“校企七联合”的育人模式。校企双方联合策划合作方案、联合制定培养计划、联合打造教学团队、联合推行现场教学、联合实施双向管理、联合建设实训基地、联合构建评价体系,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了新途径。 ——集团化办学指导性文献。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性文献——《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对我国高职院校推进集团化办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制定并形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与行业企业合作制定的岗位职业标准及编写的特色教材
该院打破行业标准由行业单方制定的传统,联合中国机械工业发展中心、中国铸造协会、陕西省机械工业协会,分析国家职业标准,吸纳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岗位职业标准,形成被行业认可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基于岗位职业标准,校企合作制定了208门专业课程标准,共建了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8个;开辟“企业文化长廊”和“优秀校友风采走廊”,开设“校友大讲堂”,开展“企业专家进校园”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引领陕西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国际教育机构签约
陕西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尚未常态化发展。通过集团化办学,与德国奥斯特法力亚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学院3名教师和5名学生免学费参加“夏季大学计划”;与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学院44名教师赴德公立大学短期进修,2名应届毕业生赴德伊尔梅瑙工业大学攻读德国制式硕士学位工程师。与欧姆龙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公司每年设立40万奖学金,组建了三期6个订单班,捐资200万,建成了欧姆龙技术实训基地,在学校建立了“欧姆龙订单培养总部”。在FANUC公司支持下,双方投资300万元建成西北唯一的“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与机床制造商德国DMG公司合作,成为国家首批DMG职业教育项目合作院校,共同投资780万元建设实训基地;德国凯勒公司无偿捐赠数控仿真软件。美国欧特克公司授予学院“设计创意教学中心”立项院校。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与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学院国际知名度大幅提升,辐射带动陕西职业院校走向国际化道路。
有效解决 “一头热”问题,校企合作纵深发展

陕西职业教育与装备制造业对接对话论坛 企业技术骨干为学生授课现场
该院通过定期举办“校企峰会论坛”、“人才培养主题论坛”、“实用技术推广论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论坛”等四个论坛,建立起校企合作评价制度和双向共赢机制,打破了校企合作“两张皮”、“一头热”现象的束缚,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长效机制,实现了校企信息互通常规化,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热情持续提升。近三年,为98家企业完成34个工种2136人次技能鉴定工作,培训企业职工1871人次;为合作企业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经费数达到514.16万元;校企合作共建特色教材34本;陕汽集团、秦川机床、法士特等企业在学院开设“企业冠名订单班”52个,惠及学生3000多名。20余家企业及企业家个人在学院设立奖学金、奖教金超过2600万元;国家电网等企业捐赠价值326万元设备。校企双赢局面基本形成,合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下一篇 陕西省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会议召开 张雄强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