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敏
为了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兴趣,带动了积极向上的学风,近年来,陕西理工学院积极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屡获国际金奖、全国一、二等奖,省级一、二等奖近100项,为青年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兴趣+指导:学生站上了国际金奖的颁奖台 两个多月前,该院工业设计专业2010级学生杨旭站在了由湖南省政府主办、湖南省科技厅承办的第三届“芙蓉杯”国际工业创新设计大赛的颁奖台上,他在该院教是孙志学、延海霞的指导下完成的作品“生命方舟两栖救援医疗方舱”,以出色的概念设计,科学合理的机械构造,真实细腻的表现手法和渲染水平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金奖,被授予荣誉证书、奖杯和捌万元的奖金。他也是获得金奖的选手中唯一一名在读本科生,为该院在国内外都赢得了良好声誉。 最大的动力是兴趣和激励。凭着对工业设计浓厚的兴趣,杨旭始终注意积累知识,通过一些生活体验产生设计概念,并对概念进行长期的思考,这次获奖的作品就是由两年前的一次乘车体验产生的。他先后画了几百张草图,运用跨学科技术,尝试许多没有接触过的软件,在两位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几位同学的“陪练”下,他终于把概念变成了作品。对于创新设计,团队中的几位同学都说到了“兴趣”、“喜欢”两个词,他们心中都有坚定的信仰和对科技创新的执著。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只要你努力,你就会更优秀。”也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前进动力,激励他们在工业设计的路上不断前行。 最大的困难是技术和时间。每天都会遇到各种技术问题,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一种方式行不通就换其它方式达到效果。外表瘦弱的杨旭却有着异于常人的坚强的内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他想要借助比赛完成自己心中那个酝酿已久的设计,且已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比赛,并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最近他和他的团队又在设计其他作品,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但工科学生课程、实验、作业都比较多,课外时间有限。为了按时完成设计作品,“天亮说晚安”是他们在参加大赛前的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他们要和时间赛跑,和自己的毅力作斗争。 面对荣誉和来自师生的赞扬,杨旭谦逊地总结了自己的经验。他说,在学校学习并进行科技创新,首先要眼界开阔,不局限于课堂学习。他每天都会浏览外文网站,花2-3个小时收集相关信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校园网络缩短了与世界的距离,学院提供的与台湾两所大学开展交换生的机会,让许多学生可以走出去。要眼低手高,一定要多做作品,积累到一定数量,才会有收获。
应用+实践:培养工业设计创新人才 “老师的指导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来进行,实施个性化教育,给予学生更理性、方向性的指引,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该院延海霞老师的切身体会。 对于怎样培养工业设计创新人才,该院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采取了多种措施把脉创新人才培养:一是注重实践,突出应用。工业设计是一门注重美学和科学性、把艺术和技术统一起来、兼顾美观和实用的学科,是以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打造精致的生活为目的的。积极与社会、企业联系,了解社会需求,提供创意来源。二是以加强学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大赛为实践平台,实现与课堂的互补。把竞赛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活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班级带动学院,甚至影响整所学校的学风。三是工程实践背景的锻炼。鼓励学生下企业,走出校门,哪怕是从扫地,端盆子开始。培养符合设计需求的人才,必须懂生产,懂市场,到企业进行设计调研、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纸上谈兵是绝对行不通的,要把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工作中。 在教学改革措施方面,实施“以展促评,以评代考”,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学生和老师一起探讨评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开设专题讨论课,避免一言堂,填鸭式教学;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有开放性实验室,实行松散的管理模式,为所有爱好工业设计的学生提供方便。
激励+创新:建设优良学风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部分学生参加比赛获奖不是目的,而普及创新活动,建设优良学风,培养出高质量的社会需求的人才才是硬道理。 近年来,该院软件硬件两手抓,学科学风两加强,在学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参与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在就业、考研中受到了许多名企、名校的欢迎和较高评价。 该院取得的成绩饱含着全体师生的辛勤和汗水。该院机械学院党总支书记杜宇波在凝神思索后对他们所做的工作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一是思想重视,组织给力。该院党政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并创造条件将学院的部分大赛纳入到学校的赛事中,以得到全校师生的重视和广泛参与。专门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中心。派老师对进入中心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使学生明确方向,快速提高,从活动的地点、人员、硬件设施等各方面提供条件。二是管理创新,制度保障。连续十年开展“宿舍修身、星级建家”等特色项目,开展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转变学习风气;调整思路,通过“以点带面,全面提高”普及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参与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修订奖学金评比细则、大学生组织发展实施办法、培养目标等,与大学生能力素质对接,激励学生踊跃参加各种创新活动。三是加强学科建设,建设优良学风。以“借船出海”吸引高水平师资,以“抱团取暖”让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联合开展科研,同时倡导教学科研并重,以科研促进教学,服务教学,以教学相长促进学风,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下一篇 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确保适龄儿童接受有质量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