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查看

热议《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减负政策好 关键在落实
发布时间:2013-9-3 信息来源:教育观察网

    8月22日教育部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立刻引发了社会热议。

    规定要求,各地要严格实行阳光入学,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向社会公开每所小学和初中的招生计划、范围、程序、时间和结果,积极推行统一的网上报名招生。

    降低教材难度,放慢教学速度,增加动手实践课,减少作业量。严禁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不得加快教学进度。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

    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2次。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程标准。全面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多用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

    教辅材料购买遵循“一科一辅”和家长自愿原则。学校和教师不准向学生推荐、推销或变相推荐、推销任何教辅材料。学校和教师不得在课余时间、寒暑假、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公办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或参与举办“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课补习。

    每天锻炼1小时。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上好体育课。安排好课间操、眼保健操或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问责。


    减负政策好 关键在落实

    《陕西日报》2013年9月3日(记者 郭妍)

    “减负令”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孩子们是拍手称赞,家长和教师是喜忧参半,校长们则担心有些规定执行起来有难度。

    孩子们:没作业、不排名太好了

    不用说孩子们是这十条规定的大力支持者。军军今年四年级,是个精力旺盛的小调皮。听说要消除百分制,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他高兴极了。

    “真的吗,那可太好了!以后就算考得不好,爸妈也不知道我的成绩了,就可以少听到老妈的训话,少挨几顿老爸的‘竹笋炒肉’了。”

    莹莹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考试常拿第一,即使如此她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只要我没得第一,妈妈总会严厉地批评我。我现在一见考试就紧张,越紧张越容易犯错,越得不了第一。如果以后考试也不排名了,就不用担心再被妈妈骂了。”

    校长:执行起来有点难。学校减了,家长那边不减,等于没减

    西安一位小学校长仔细分析了十项规定内容后认为:“政策非常好,它主要从日常教学入手,在细节上详细规定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真正执行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仍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相应的调整。”

    “比如说‘均衡编班’这一条,要求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编班过程要邀请家长、社区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参加,接受各方监督,是不是有些兴师动众了。比如说1-3年级不进行统考,教辅材料购买遵循‘一科一辅’和家长自愿原则。这些在小学都很容易得到贯彻和执行,可到了中学教辅材料那是铺天盖地,根本控制不了。”

    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学校要名气、家长要效果、老师要成绩,唯分论唯学论盛行,最终压力都转到学生头上。所以课业负担是个由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形成的复杂多元方程式,不可能规定一出来,学生负担立刻一减为零。这边学校减了,那边家长不减还是没用。

    老师:完全不给留书写作业有点“一刀切”了

    “减负的板子不能都打在学校身上,因为它不光是学校,也是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小学数学周老师说,“要求学校降难度、降作业量、降考试次数这些老师们都非常赞成。但完全不给低年级的学生留书写作业这一条,是不是太‘一刀切’了。”

    “必要的书写作业还是要有的,它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一二年级不进行书写练习,到三四年级是一定要写的。这作业量一猛增,孩子岂不是更难适应。你小升初、毕业考试总要答题计算吧,不练习怎么可能。我建议把低年级的作业量控制在5-10分钟,让学生形成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就行。”

    家长:应试不变,减负别又走了形式
 
    家长们则普遍担忧政策执行的力度。一位父亲在论坛上说:“我5年级的女儿每天写作业要写到10点多,看着心疼啊。如果学校能不留或少留作业,孩子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在这一点上我是坚决支持减负。”

    可他同样也存在着矛盾心理,学校减负课程简单了,可中考、小升初5·26考试的内容可不减,为了考试还得学,所以家长纷纷给孩子们请家教,报补习班,“开小灶”。

    徐女士担心和表示:“我也知道孩子的负担太重了,可社会竞争就是这么残酷。将来要找个好工作,就一定得上好学校。所以如果应试的指挥棒不变,害怕这次减负还是走了形式。”


特别关注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学习贯彻习
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十问十答
让脱贫成果惠及天山南北
韩正出席“一个星球”峰会并发表讲话
全面推行林长制
以优良作风书写非凡答卷
理论研究
这所高校学生创新团队为何屡屡夺冠
组织考试作弊,还说出于“好心”
1453个逾期科研项目将被清理 涉及北
暑期游学不能只“游”不“学” 家长切勿
全力提升教学质量是大学的强基工程
围观名校喜报混战:每份喜报,都是伤害
管理创新
高考3+3新政策落地,物理科目被“冷待
林郑月娥:平常心面对升中派位及中学文凭
“复合型”假期是孩子暑假的正确打开方式
400大学生借校园贷后玩消失 称“非法
山东高校学子挥泪跪别母校 校领导获悉赋
"刷脸"入校 北大清华人脸识别技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