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康市石泉县坚持将教育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引导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来抓,大视角创新,大手笔规划,大力度推进,一举将一个县级财政收入不足8000万元的陕南贫困山区县建成了国家“两基”先进县和省级教育强县,目前正在着力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陕西省“双高双普”合格县,县域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公平进程位居全省先进行列,部分教育创新工作在陕西省乃至全国闻名。石泉县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县情实际的教育高位发展的“1234”穷县强教模式。
——组建一套人马,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建重点”向“全改善”转变。立足山大人稀、校点分散的实际情况,该县县委、县政府组建成立由县长挂帅,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教育硬件配置专班人马,在县教体局设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资金整合、校建实施、部室装备等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工作,近三年累计多渠道筹措资金2亿多元新建和改扩建教学用房15万平方米,高标准为全县中小学统一规划装备了理化生等各类功能部室、电子白板教室等相关教育信息化设备,强有力的统筹组织、高起点的科学规划、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全面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使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基本均衡。
——深化两项改革,全面激发教育活力,实现“让我做”向“我要做”转变。深化教育人事管理改革,该县县委、县政府将县内教育人事调配权全部归口教体局管理,紧扣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和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同步研究出台了旨在激发活力挖掘潜力的校长管理、教师管理、交流调配、师德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专业测试等系列教育人事规范性制度。各项制度均与校长和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切身利益实行硬挂钩,中小学教师的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危机感空前增强,“能城能乡、能上能下、能多能少、能进能出”的教育人事管理新机制使教育活力大幅提升。深化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提升县域教育质量的核心工程,围绕分层构建“有效课堂、优质课堂、高效课堂”,扎实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改和高中新课改,建立健全了中小学“三个课堂”督导评估长效机制,全县各学段课堂效率整体提升,学生课业负担持续减轻,勤学善思学风浸润城乡校园。
——建好三个抓手,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以抓中小学常规管理为基础,全面提高办学品位。该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研,将中小学常规管理总结提炼为领导班子、教职工、学生、德育、安全、教学等12个管理子项,制定出台了《石泉县中小学常规管理评估考核暂行办法》,将其作为学校办学业绩评估认定的根本依据,保障学校各项工作协调有序运转,同步出台了与校长、教师切身利益紧密挂钩的各学段教学质量考核奖惩办法,确保中小学常规管理重点突出,各学段质量链条衔接紧密;以抓师资培训和校本研修为关键,全面加强师资建设。紧扣“三个课堂”构建,大力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初步形成了“以岗位锤炼为本、以校本研修为主、以菜单培训为辅”的务实有效的中小学师训模式,全县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稳步提升;以抓贯穿德育思想的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县委、县政府将立德树人视为县域教育的核心任务,坚持将教师和学生作为德育目标实现的两个共同主体,将师德师风建设置于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将构建全员、全时空、全方位育人格局作为德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初步形成了“0.5+0.5=1”管用的德育模式。
——创设四大平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上不起”向“高普及”转变。该县县委、县政府视教育为第一民生要务,在全面执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同时,三年分步实施了职高、普高和学前免费教育,仅实施15年免费教育县本级财政每年需支出2200万元。在此基础上,石泉县相继创设四大平台,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实现了贫困山区县教育由“上不起”向“高普及”的可喜转变。组建成立县留守儿童管理中心,通过连续三年攻坚克难,探索建立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教育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石泉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全面成长和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组建成立县圆梦教育基金会,广泛争取爱心团队和募集助学善款,致力于对全县各学段以及每年考入二本院校贫困生的全覆盖救助,仅近5年就对1300余名家庭贫困生实施了有效帮扶,发放“圆梦”助学金510多万元;组建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全县各学段符合标准的贫困生分别纳入城镇和农村低保范畴,每年发放低保生活补助逾30万元,5年累计共向4412名石泉籍在校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2515万元,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的目标;组建成立县学生营养改善办公室,严格按照上级规定,县级足额配套资金在全县所有义务段学生中安全规范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同步推进中小学学生食堂公益性质改革,此举得到了中省的充分肯定和学生的普遍欢迎。(来源:安康市教育局 文/陈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