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年初《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后,教育部将工作聚焦19个大城市,日前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2014年制定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通知》还提出,到2015年,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
虽然此消息一出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但其实早在1986年,我国就在《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不过,由于当前各地以及一个城市不同区县间的教育资源失衡严重,稍有经济实力的家长都会尝试通过交纳不菲的择校费让孩子上个优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于是,入学变成了“拼爹”,一些学校也为了提高生源质量而竞相抢夺优秀生源,就近入学很多时候变成了一纸空文。这样一来,不但影响了教育公平,而且很容易造成招生腐败。
此次教育部发文重提就近入学,可谓是恰逢其时。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也积极响应,纷纷推出配套落实措施。例如,北京一直在推行校长、教师轮岗制试点,选派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到普通学校开展管理和教学。这样的努力值得肯定,但笔者认为,若想把就近入学政策真正贯彻执行到底,一定不能少了监督和问责。
就近入学推行了这么多年但效果不佳,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监督和问责机制的缺失。比如,一所小学每年有多少招生名额、片区内有多少适龄儿童要入学以及最终招生人数等,公众几乎无从得知,也就无法进行监督。同时,鲜见有校长或教师因为择校一事而受到惩处。
唯有进行公开透明的监督和问责,让公众有途径了解各所学校招生的实际结果,才有可能让“拼爹”“择校”等种种现象真正得到约束。先从这一步开始,再配合各种奖惩措施和教育机构改革,实现就近入学、保障每位学生的平等受教育权才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