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电视招聘节目的一段“海归女刘俐俐与主持人张绍刚互掐”视频引发网友热议。有人力撑24岁的女海归,认为“围攻”女孩的主持人和嘉宾BOSS“很不厚道”;有人则认为刘俐俐“太嚣张”,不尊重嘉宾BOSS,被“教训”也在情理之中;也有人说,是炒作团队运用了巧妙的剪接,“炒”红了这个电视节目。留学专家胡丹则表示,不管孰是孰非,这个小风波都让人不得不正视中西教育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节目里,刘俐俐的一句“中国变化好大”,拉开了与主持人“互掐”的帷幕。主持人认为女孩用“中国”二字,听起来像是以“外国人”的角度看自己的国家,实在是太“不爱国”。面对有点傲慢且伶牙俐齿的女海归,主持人表示“浑身一阵阵犯冷”,最后甚至提前结束女海归与BOSS团交流的时间,直接要求他们表态,现场气氛火药味浓烈。
胡丹分析:“这场‘互掐大战’归根到底是中西教育差异造成的,喜欢‘乖孩子’的主持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核心理念———强调“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在这种教育理念底下,习惯死记硬背的学生日益缺乏独立思想和创新精神,而对权威提出质疑的学生却受到忽视甚至打压而逐渐失去求真热情。虽然国内学校已经逐步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但是相对欧美国家,中国学校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是越来越多中国学生选择国外学校的原因。”
胡丹提醒,到海外留学并不代表学生就可以丢掉考试和作业。相反,由于中西教育的差异,留学初期学生可能要面对更大的学习压力,建议学生出国前做好语言等相应的培训,这样可以更快地融入国外生活并跟上学习进度。
胡丹介绍说,中国的传统课堂教育,令师生都习惯于“填鸭式”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就是老师讲、学生记,师生或学生之间几乎没有时间进行互动。而欧美的课堂与中国课堂相比,其开放性和互动性十分强,而且会更加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个性和创造性。以美国课堂为例,一门课的课程学习时间有老师讲授、学生集体讨论以及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研读和思考,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课程没有唯一正确或错误的标准结论。而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中国学生,在国外留学初期,往往对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学方式感到无所适从。
胡丹说:“欧美学校的作业一般分课堂作业和课题研究,课堂作业在课堂内完成,课后作业一般是课题研究。通常是一周交一次课后作业,老师会预留时间给学生消化、思考、整理。”因此,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外国院校学生,往往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也变得更强。而中国学生的作业,则普遍是今天布置明天交,更多的是看重“标准答案”而不是思考过程。
胡丹指出,在国外,大部分学生都会认真投入到每一天的学习中去,不仅是为了学习的乐趣,还因为其教育评价标准是过程性评价加上考试成绩。换言之,课堂表现、作业情况都会影响最终的学习成绩。反观中国学习的评价标准,则是采用“一考定终身”的形式,影响了公平性。
|